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心灵的契合: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3-152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实践为基础,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展开的涉及制度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校园文化、素质教育、辅导员工作、施教策略、德育内涵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校训

作者姓名: 屈维彪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实践为基础,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展开的涉及制度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校园文化、素质教育、辅导员工作、施教策略、德育内涵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校训与学院精神解读、专题讲座、德育生态化建设、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生态系统创建等选题的系列研究探析。对职业院校一线学生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相应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屈维彪  男,1957年生,湖南衡阳人。现任教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曾获贵州省中等农牧学校优秀班主任、贵州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师、黔东南州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稿件目录

第一篇  成果选报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研究

德育生态化视角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生态

系统的创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内涵建设研究

再论合并升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

第二篇  工作研究

对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再思考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探寻

合并升级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约因素与现实选择

合并升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之思考

第三篇  思政教育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践与思考

第四篇  校园文化

融合民族文化创特色磨砺职业技能是根本

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与学院精神的解读

诵读经典?滋养人生

倾情触摸学生心灵世界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五篇  素质教育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

合并升级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策划与实践

对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与教育思想的思考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现状调查报告

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第六篇  讲座选编

贵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行为取向与修养

人生的意义究竟在那里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

当代大学生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抉择

第七篇  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班主任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

辅导员与班主任角色定位之比较

第八篇  相关研究

论校园体系中的以人为本

认真学习新《规定》,着力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论合并升级高职院校施教策略

坦然面对现实理性驾驭自我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篇  成果选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研究


摘要: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类比分析、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以生态学、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理念之比较,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在继承与反思、纠偏与拔正的基础上,认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有六条路径:思想认识求同存异,注重引领包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和谐共生性;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中华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多元性;学生行为修养注重认同引导性;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灵呵护性;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体验教育性;校园环境建设注重熏陶感染性,从而提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的范式为:以培育服务人民,快乐自己的社会人为德育目标,以彰显“三全”育人为本质要求,以依托“三主体”为中坚力量,以构建“三机制”为制度保障,以突出“三性”为基本内核,以落实“三育人”为核心要素,以实施“三贴近”为重要举措,以注重“三融合”为文化滋养,以引领“主渠道、主阵地”为有效载体,以教育部门为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评价为主体,学生自评、他评互动、社会共同参与为补充,重构评价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路径范式

一、引言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办学时间较短,经费投入有限,生源复杂,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都不足,无论是有形德育资源或无形德育资源都相对匮乏,高职教育模式尚不成熟,中职教育痕迹又挥之不去,德育工作在观念和意识、体制和机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举措、途径和阵地、队伍和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德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整体、轻个体,物化德育对象,抹杀学生个性差异等现象,试图以同一模型塑造个性万千的学生,试图将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人才”,按统一的标准、相同的载体和方式,以划一的评价或格式化开展千篇一律的德育工作。这种德育过程背离人的个性的结果必然会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大多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对德育工作的理论缺乏了解,缺乏研究,对德育工作实践也缺乏理论思考和理论升华的思维习惯,德育工作除了政治课的“教”之外,就是对学生的“管”,难以形成针对性、指导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德育的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德育课程理论考核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但答案的唯一性束缚了学生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有德性的人的养成,亦难以评价一个学生德性的良莠状况。

19世纪6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

中国学者是从80年代才开始教育生态学研究的。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近些年,“生态德育”研究逐步走向“德育生态”。2007年,张清越撰文《从生态德育到德育生态化》,阐述了生态化德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德育现状,提出了德育生态化的途径;同年,李桂华撰文《生态德育:全新的道德教育观》,认为生态德育是一种致力于和谐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通过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突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培养健康人格;2010年,王传礼撰文《德育生态化:一种新的教育观》,从德育生态化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德育观念的现代转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三个方面,就德育生态化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尽管如此,德育生态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概念研究或理论探讨阶段,什么是德育生态化和为什么要实施德育生态化的研究较多,怎样实施德育生态化这种应用型研究或操作层面上的案例报道并不多见。课题组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德育生态化”词条,时间选择2001.12~2011.12,对“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模糊检测,仅查到5篇文献。说明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空间还很大,其理论化、系统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研究更是空白。

二、研究思路、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通过对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理念之比较,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的困难,努力寻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建设路向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从而实现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化范式的构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整理关于德育生态化的文献资料,掌握德育生态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以期有效地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通过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了解学生对当下德育工作的认可度,作为研究者对目前德育提出纠偏和拨正的支撑。

3.类比分析法:通过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比较,归纳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为德育生态化研究寻求适当的切入点。

4.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德育范式进行传承和必要的改进,以期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在现代德育语境中,完成其德育生态化的构建。

(三)研究过程

1.有关德育生态化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借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类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当下德育实践中限制德育符合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激活主体、密切相互联系,促进均衡发展的“生态型”体系等主、客观因素,从而构思德育生态化的雏形。

3.具体提出德育生态化构建路向及范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德育生态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思想认识求同存异,注重引领包容性

在高职校园内,不同的个体与主体、不同的行为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道德判断在这里相遇、交汇、互动、碰撞,共同构筑了多样而丰富的校园生活,也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他们自己。对于广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分化、多元、丰富的景观,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多样性特点和合理性差异,善于包容多样行为选择、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方向并不相悖的因素,在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中创共识、求和谐、谋发展,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层面、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另一方面,要对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建立导向机制,对广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道德判断要进行引导和控制,通过协调差异间的冲突,使具有多元追求的个体能认知、认同社会主导地位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标准并实现内化,从而形成能支配和影响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各个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他们在认识、评价事物以及做出行为抉择过程中提供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和动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和谐共生性

从生态论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流,双向互动,是一种情感相通的师生关系。

一要走进彼此的生活世界,倡导生活德育。将现实生活纳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实践,注重体验,使师生在生活实践中把握规律、感悟真理,实现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统一;让学生在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影响,实践符合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有益的活动,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要努力实现双向互动、交互吸引,提倡德育对话。首先要从对象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在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我-你”关系中,让师生共享平等的话语权,让师生在教材文本和个体经验的基础上敞开心扉,在相互倾诉和交流中改变思维,分享生命的意义;其次要通过平等、相互信任、肯定的对话态度来进行教学,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使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和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以实现主体间的积极对话与自我发现和自我构建;

三要使学生和教师在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相互体会,使学生明白当下生活对人生的意义,让学生选择和决定如何生活,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不断融合、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创生道德意义和道德精神。

3.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多元性

民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要注重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多元性,是因为民族高职院校不仅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定位,而且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撑,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一个文化融合、文化选择、文化自觉的问题。

既要构建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开放性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又要强调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理解、被接受、被吸纳的程度,既要坚持中华文化的基础性,又要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企业文化的个性,让三者在相互接触、交流、撞击、筛选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去,将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注入、整合到校园文化当中来;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借助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校园生活、校园景观等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途径和过程的作用、体验和熏陶,进而实现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多元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造就适宜的沃土,提供切实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保障和支撑。

4.学生行为修养注重认同引导性

坦率地说,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相当数量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义务教育阶段或学科式教育的失败者,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失败者的心态和心灰意冷、前途渺茫的心态走进学校,他们自认为是不得不来,无可奈何而来。因此,在施教过程中,一方面是我们的语言表达、情感交流,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和赤诚的爱心去重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唤醒学生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帮助学生恢复自信,牵着步履蹒跚的学生,重新上路,不负社会的重托和职业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引导更应注意针对性,要言之有物,既注重群体,更要注重个体差异,对日常行为规范应赋予简便易行,具有普遍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内涵,防止学生知行不一,人格分离,切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自我规范,即我是谁?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二是个人对他人的规范,即不损人,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之外的事物;三是个人对家庭的规范,即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四是个体对群体的规范,即组织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等;五是个人对国家的规范,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灵呵护性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一样,都处在人格、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还相当脆弱,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加之地理环境、教育基础、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专业差异、就业压力、前途期望等也会导致学生群体中产生抑郁忧愁、焦虑、自卑厌学,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孤僻、感情淡漠,行为习惯散漫等心理障碍,甚至,还会出现漠视生命和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个案。可见,容易受伤的心灵需要用心去呵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如何体现心灵呵护?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民主意识,始终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并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创设条件促使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促进同学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校园内,要努力营造真诚、信任、民主、坦诚、和谐、互助、愉快的校园人际交往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自由、轻松地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各自做出良好的适应,以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

6.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体验教育性

众所周知,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对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族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强调要注重自我体验教育性,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教育性有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通过个体自我不断的感知,产生内化的情感,而这种直接的、无需任何中介、他人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体验教育的每一环节和步骤都需要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在经历了一个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后,最终形成定势,在最大限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第三,体验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创设表现的平台,能适时地运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起主体的参与性,让其体验参与全程的成功感受,反复适应参与的全过程,使学生重塑自我,激起自我表现欲望,学会面对各种困难,在不断体验中,丰富自我,健全个人人格并不断完善整个人格。

7.校园环境建设注重熏陶感染性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快乐成长。

校园环境建设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校园绿化及各种设施等,从小处说,则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宿舍楼、生活区、运动区、综合区的布局;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应借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在学院建筑物的醒目位置镌刻校训、学院精神、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言,以激励全院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着力做好新校区楼道书画廊、文化墙、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绿化等工作;切实做好教室的优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教室布置以简约、高雅为主,适当张贴经典古诗词或名人名言,以彰显教室的文明、健康、和谐、昂扬的格调;切实打造高品质的学生寝室文化,做到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整齐干净,增进同学友谊。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总之,应使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努力使学校的各种物质都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催人奋进的、高尚的文化享受。这样,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而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行为将会把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德育生态化范式

1.德育目标:服务人民,快乐自己的社会人

这样的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出于德育首先应满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考虑,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其次,切合学生实际,降低定位重心,符合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激活主体因素、密切相互联系,促进均衡发展;第三,培养的主体应为社会所接纳并具有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能力的劳动者。

2.彰显“三全”育人,德育生态化的本质要求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一种大德育观,要求学院的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亦要求要制定大学生德育实施全程计划,把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按年级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突出各个年级的侧重点,明确各项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责任部门和经费来源;还要求既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育人,又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既要利用校园的时空育人,又要通过社会及家庭的示范、影响、带动作用育人,既要利用传统的“讲台、粉笔、讲稿”教学模式,又要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进行教育。这种全员参与,时时处处存在,纵横交错、贯穿始终全覆盖的德育痕迹理念,正是德育生态化把德育置于和环境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促进的本质要求。

3.依托“三主体”,德育生态化的中坚力量

德育生态化强调教学系统是施教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以及社会环境等诸要素有效互动的一个统一体。那么,这里的施教者是谁?显然,学院的全体员工人人都负有育人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的施教者,只不过不同的岗位,又有所区别罢了。就一个学校而言,有教学岗位、有行政岗位、有工勤岗位等,在不同岗位上分布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领导干部、服务人员,其中,党政干部及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应是德育生态化的中坚力量,负责学生工作的系副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老师是德育生态化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是德育生态化的依靠力量。

4.构建“三机制”,德育生态化的制度保障

在德育体系中,如果没有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协调,那么,工作的运行及效果是很难想象的。而作为德育生态化制度保障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督察机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领导机制:党委书记总负责,副书记具体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会、系党总支书记以及学生组织为直接责任人。

工作机制:一条线是学院党政领导-学生处-教学系-分管学生副主任-学生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和班团支部;另一条线是学院党政领导-团委会-学生会-系团总支-系学生会-班团支部和班委会。

督察机制:院领导带班值周制、系领导跟班值周制、辅导员班主任坐班值日制。

5.突出“三性”,德育生态化的基本内核

民族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高教性、职业性、民族性是其基本属性,理应成为德育生态化的基本内核。

高教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首先应该接受的是高等学校大学生“两课”理论的学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职业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要体现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将职业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等列为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民族性是指民族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体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将诸如勤劳坚韧、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热爱自然、天人合一、自尊自强、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融入其中,以丰富德育的内容,增强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吸引力。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军教授在《关于民族高职院校德育“三性”融合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三性”融合,厘定民族高职院校德育目标、“三性”融合,科学设计德育内容体系、创建“三性”融合的民族高职德育新模式就是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德育生态化突出“三性”的具体表现。

6.落实“三育人”,德育生态化的核心要素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管理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履行育人职责。要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相对来说,后勤职工在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要重一些。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坚持在实践服务职能中,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学院党委2011年上半年下发并全面组织实施的《关于开展“争创教学先进岗,科研先进岗,管理先进岗,学习先进岗,办人民满意大学”,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就是落实“三育人”,体现德育生态化核心要素的具体表现。

7.实施“三贴近”,德育生态化的重要举措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有这么一段宣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坐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正印证了我们实施“三贴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德育生态化的重要举措。

所谓“三贴近”是指:“院领导联系教学系部贴近基层,中干联系教学班贴近学生群体,党员教职工联系学生贴近学生个体”。教育者通过联系教学系部、教学班、学生,通过参加班级主题班会、班、团干会、班主任例会、听课、开展谈心活动以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等过程,有效增强了学生与学院、教师与学院之间的信息流速,打通了相互间的信息阻隔,及时把握了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教育者通过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学生,共建和谐的校园生活,构建新型的学习体系,学生感知的是内心的滋润,领悟的是他人对已的在意和重视,收获的是校园的温馨和快乐。这样的和谐背景和愉悦的心境自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8.注重“三融合”,德育生态化的文化滋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一种浸入骨髓的精神追求,更是人们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所以人们希望触碰文化、期待亲近文化、渴望融入文化,让文化与人相伴,让文化与人相亲,让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进生活,是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共同追求。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强调注重“中华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三融合”,恰恰是德育生态化离不开的文化滋养。注重“三融合”,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学院文化的基础,苗侗文化是学院文化的特色,企业文化是学院文化的归属,所以,我们既要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开放性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又要强调苗侗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学院文化建设中被理解、被接受、被吸纳的程度,既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又要凸显苗侗文化的特色和企业文化的个性,让三者在相互接触、交流、撞击、筛选的基础上将中华传统文化、苗侗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到学院文化培育过程中去,以期注重文化自立、体现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省、实现文化自强。

9.引领“主渠道、主阵地”,德育生态化的有效载体

作为德育生态化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德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形势课、专业课或是主阵地的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学生资助、学生社团、行为修养、个人成长等,其终极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把学生培养为服务人民,快乐自己的社会人。引领“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大学生的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锻造大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又要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对不切实际、不成体系以及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的盲目、片面的德育工作的纠偏,对不从学生生理、心理的实际出发、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高、大、空的“思政”工作的拨正;就是要把德育工作看作是一种具有“生命”的事物,如何使其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如何保持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如何让它收到完美而丰硕的成果,必须依据其自然属性,遵循“生命体”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建立能使它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采用——评价保障——目标实现之间有机联系、相互照应、相互促进的较完备的链式体系;就是要充分凸现“人”是“生命体”的自然属性,体现“人性”的本源色彩,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以及影响“人”的主客观因素,去开辟一条适应“德性”营养供给的良好渠道,去探索一套有利“劣性”矫治纠正的科学方法;就是要从“人本”的主体性出发,去创设一种有益于其自我激励,自发向上的机制和营造一种有助于其自我调节的环境氛围,做到既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的优势条件,又能克服自然的劣势因素,把握驾驭好自然。

10、重构评价体系:以教育部门为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评价为主体,学生自评、他评互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客观地说,我们现有的德育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建构。从宏观上讲,应构建起以教育部门为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评价为主体,学生自评与他评互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微观上讲,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成绩应进入学生学籍卡,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应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绩、学生履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情况、学生在行业企业中见习、实习表现、学生在校外社会生活及活动中的状况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要从有利于学生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有德性的人的养成出发,既看到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履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在行业企业中见习、实习表现和在校外社会生活及活动中的状况,构建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并重,开放互动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使以上繁冗的文字表述简洁而又清晰,尽可能体现出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相互照应、相互促进的较完备的链式体系,德育生态化范式可图解如下: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