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大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5-030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在对国学概念进行界定、国学典籍分类、国学经典简介的基础上,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论述了国学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国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然后从调查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状况入手,论述高校思想政治

作者姓名: 涂爱荣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国学概念进行界定、国学典籍分类、国学经典简介的基础上,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论述了国学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国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然后从调查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状况入手,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学关系,最后提出大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的模式。


作者简介

涂爱荣  女,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博士,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经济学院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已出版专著《宋明理学家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理论版)》《学术论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获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经济学院“我最喜爱的经院老师”提名奖。

稿件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国学的概念探析

 一、“国学”的界定

 二、国学典籍分类

 三、国学经典简介

第三章 国学的主体内容概括

 一、儒家学说主体内容

 二、道家学说主体内容

 三、佛教文化主体内容

第四章 国学的现代价值探索

 一、国学的政治价值

 二、国学的经济价值

 三、国学的文化价值

 四、国学的社会价值

第五章 高校国学教育状况剖析

 一、大学生国学素养现状描述

 二、大学生国学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三、大学生国学教育必要性探析

 四、高校国学班开设情况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学关系探索

 一、国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学的内在联系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国学精华的吸纳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学内容的渗透

第七章 大学生国学素养培育模式探究

 一、两相结合,提升实力

 二、三方联动,形成合力

 三、五法并举,增强实效

 四、多管齐下,多元支撑

结语国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附录一大学生国学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附录三大学生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参考文献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研究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用国学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已有相关成果相继问世。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国学概念的探讨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国学”这一概念,主要是与“西学”这一概念相对而言,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此后,在一些有关国学的相关论述中,已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做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目前在我国正在兴起一股“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纵观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学概念,主要集中于国学概念的起源、国学概念的内涵、国学概念的外延三个方面的探讨。

1.关于国学概念的起源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朴学家孙诒让在《周礼·正义》注释:“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实际上,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当时的“国学”指学校。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国学”一词,实际上是五四时期以来,国学研究者所做的阐发南柯舟:《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国学网,2012-10-14。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对国学概念起源的探讨脉络。

一是章太炎的“国故学”。

鲁迅先生曾经称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1897年,章太炎任《时务报》主编,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后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章太炎著《国故论衡》一书,首次提出“国故学”这一概念,指出,国故学包含中华民族过去所传承下来的所有典故和故事。在《国学概论》一书中,章太炎称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为“国学”,并对国学对于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作用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待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由此可见,章太炎的国学概念实质上是等同于“国故”的。

二是黄遵宪、梁启超的“国学”。

1902年9月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信中,曾提到,任公先生有办《国学报》的设想,他在信中提到:“《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如?”还说:“公谓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至哉斯言,恃此足以立国矣”,在此,黄遵宪使用了“国学”一词,这是“国学”一词在近代较早的一个出处。但至于何谓国学,他并未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三是胡适的“整理国故”。

胡适对“国故”和“国故学”分别作了如下这样的定义:“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1920年胡适在他那篇纲领式的文章《新思潮的意义》里,响亮地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在胡适看来,“国学”是对中国过去文化历史学问的整理,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四是马一浮的“六艺学”。

20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在他的《泰和宜山会语》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不言而喻,马一浮的“国学”概念即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学。

五是邓实的泛国学论。

邓实在1906年《国粹学报》第19期《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乎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邓实的国学概念重心在“国”而不在“学”,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凡具有经世致用性的学问,皆可纳入国学概念之中来。

六是张之洞的“中学”论。

洋务派人物张之洞提出过一个著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主张以中国学问为主体,借鉴西方的学问来改造自己,要让西方的学问为我所用,而不是取代我们中国的学问。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中学”、“西学”。所谓“中学”即“中国的学问”,所谓“西学”即“西方的学问”。中国的学问也就是“国学”,西方的学问也就是“西学”。很明显,“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也叫“旧学”,与“新学”相对。“国学”这个称呼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可见,张之洞的“中学”即“国学”,它是与“西学”这一概念相伴而生的。

最后,现代国学概念。

湖南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新编汉语词典》,对“国学”一词,解释为:旧时称研究我国古代的学问,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即是说,“国学”是一个旧时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一部分人对国学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已经过时的名词了。然而,1989年底,光明日报社与出版社商定组织出版《国学丛书》;1990年底推出了第一批书目,这可以说是重提“国学”概念的先声。

2.关于国学概念的内涵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朝代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学术总结、归纳和推演的方法、手段不同,整理的内容取舍不同,因此,国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学者认为,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国学的学术门类是义理、考据、辞章和经世之学。并且提出,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国学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级学科,以国学基础(小学)、国学方法、经学研究、诸子学研究、史学研究、集部研究、国学与宗教、国学与少数民族文化、国学与社会习俗、国学与出土文物、国学与海外汉学等作为二级学科。南柯舟:《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国学网,2012-10-14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詹杭伦先生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融旧开新,再续敬德尊圣、平等向善、知止乐天的人文传统,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以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开朗的文化胸襟,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

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教授认为,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具有永恒意义与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国学即中国古典学。他们指出:“国学可以用中国古典学这样一个具有学理性更为清晰、并且能在中外学术交流中通用的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中国古典学呢?他们认为:“中国古典学就是以中国古人留下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8日第12版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国学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层面、道德价值层面、民族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知识层面上看,国学主要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它以经、史、子、集四部为主干,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兵家、农家、医家、法家、杂家、星象、数术等等。从具体内容来看,国学大致涉及学术和技艺,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从上层精英传统到民间习俗文化,都可看作国学的范畴。从根本上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

从道德价值层面上看,国学是我国两千年思想的总源泉,其中蕴含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与治国方略,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是中华民族提高民族素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和方法。国学中提倡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成圣成贤的道德意境,“孔颜之乐”的人生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责任意识,既是国学的价值主题,亦是国学的精神要义。

从民族精神层面上看,“国学”这一概念的产生,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国学”的概念始于清末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时期。从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部分),现代意义的西方学问就输入到我国,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新学问又一次输入我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编译的名著《海国图志》五十卷出版,以后多次增订再版。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奏设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正式成立。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等人与我国的学者合作翻译西洋科学及军事著作。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尤其是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当时,为了在西洋炮火中抵制全盘西化的思潮,唤起国人的民族觉醒,一些仁人志士倡导国学,并将“一国所有之学”与民族兴亡联系起来。可以说,国学从其产生之始,就不仅仅是一个学问或者学术概念,它更多的是内含着振兴民族精神与弘扬中国文化的理性与人文传统,通过增强民族自主精神和自信力,从而达到振兴国家并与西方列强相抗衡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再从国学博大精深的内容来看,其间也蕴含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可以说,国学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从文化知识层面,还是道德价值层面,抑或民族精神层面来界定国学概念,其实都并不矛盾,因为他们都是从国学的实质内容即内涵上来对国学进行界定的。

3.关于国学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与内涵相对应的,内涵决定外延。国学的外延,实际上是指中国学术所包含的一系列对象。关于“国学”这一概念的外延,学术界则出现了较大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仔细梳理,大致有如下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刘梦溪对胡适国学概念的质疑。胡适提出:“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詹杭伦:《什么是国学?》,人民网,2007-12-10当代学者刘梦溪对胡适的这一国学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如果这个定义可以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作国学吗?他认为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故提出质疑。

国学大师对“国学”的界定。张岱年指出:“中国传统学术内容丰富,包罗宏广。清代以来,许多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义理之学,二考据之学,三辞章之学。用今天的名词来说,义理之学即是哲学,考据之学即是史学,辞章之学即是文学。后来注重国计民生的学者更提倡经世之学,即关于政治经济的学问。这些都是人文科学,不包括自然科学。在此之前,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将学术分为三种:一质测之学,即自然科学,二通几之学,即哲学,三宰理之学,即关于社会政治的学说。”张岱年:《国学丛书·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岱年先生对国学所下的定义是:“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了。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张岱年:《国学丛书·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我们中国必有其足以立国的思想基础。这立国的思想基础即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精湛思想。“学术研究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揭示前人尚未发现的真理。要将自古以来中国学术的优秀成果昭告国人,借以启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张岱年:《国学丛书·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由此看来,张岱年对于“国学”概念的界定大体上沿袭了章太炎、邓实、吴宓、胡适等人的观点,将国学概念的外延拓展为中国一切传统学术的统称。

庞朴先生认为,在西学传来之前,国学是指中国所有的学问;而我们今天的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具有时代的特征。今日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大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人民网,2007-6-22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季羡林的这个“国学”概念比张岱年的“国学”概念,外延更加宽泛。

武汉大学黄钊教授提出:“‘文化’和‘学术’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文化可以包括学术,而学术却不能涵盖全部文化。具体地说,中国传统学术比中国传统文化在概念上要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而无论是传统的物质文化或传统的精神文化,其中都存在着非学术性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学术,亦即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国学的外延。”黄钊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算作国学的载体,国学正是伴同传统文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的。黄钊:《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可见,黄钊教授认为,从外延上看,“传统文化”>“传统学术”,“传统文化”≠“国学”,“传统学术”≠“国学”。

成中英教授对于国学概念的外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提出,第一,国学不是国故之学,也不是本位主义。国学是对自己的文化哲学进行深刻的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或者基于跟西方比较的经验,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自己的一种哲学立场和文化的价值,所以跟哲学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包括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历史学、中国的文学、中国的艺术学、中国的社会学。他彰显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成中英:《成中英先生谈新时期国学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4-30可见,他的哲学概念比起其他学者来,外延要小得多,仅限于与哲学相关的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学、中国社会学。

南柯舟的“国学和谐论”。南柯舟所倡导的“国学和谐论”,整合了章太炎和胡适国粹之说、马一浮六艺之说、邓实经世致用国学论、季羡林“大国学”概念,将“国学”界定为“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认为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这样定义,又比成中英对“国学”概念的界定,外延宽泛些。

林蔺认为国学指周秦至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在地域上不仅包括本国原生的学术文化,也包括为本国文化体系所吸纳的外域文化;在时间上不仅包括古代传统文化,还包括近现代文化。林蔺的这一界定是从时、空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一外延就更加宽泛了。按照他的这一界定,古今、中外大量的学术、文化都可以归纳到“国学”这一范畴中来了。

由此看来,迄今为止,严格意义上的国学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做出统一、确切的界定。

(二)关于国学分类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文字表达的思想的结晶,内容宽泛,博大精深,如何对它进行分类,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将国学分为四大类:

1.考据之学

考据之学是实事求是的考察真实的学问,又可细分为三项:

一是考求文字的真相。包括研究字形结构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究字义的训诂学。文字学又可分为普通文字学、古文字学、俗文字学、字书学等。音韵学又可分为普通音韵学、等韵学、古音学、韵书学等。训诂学又可分为普通训诂学、语词学、方言学、训诂专书学等。在《马氏通文》之后,又发展出语法学,包括普通语法学、文言语法学等。以上是识字和读书的基础,是一切学术的根本。

二是考求书籍的真相。包括书籍著录的目录学、研究书籍版本的版本学、研究书籍勘误的校勘学、研究辑录的辑录学、研究书籍真伪的辨伪学、研究书籍年代的避讳学等。这几门学问,古代人称之为治学的门径。

三是考求文物的真相。包括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古迹、文物的考古学,研究中鼎彝器、碑铭刻石的金石学,研究龟甲兽骨刻写记号的甲骨学,研究出土竹简、帛书的简帛学,研究西域文献的西域学,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研究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的库档学等。这些出土或新发现的实物资料,往往对国学研究有突破性的影响。

2.义理之学

义理之学即是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内涵精神之学,可将其细分为下列几项:

一是子学。子学主要是先秦时期,凡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及其著述,皆可归于诸子的范畴。先秦诸子中,儒家的孔子、孟子既可列入经学,也可与荀子一样,列为子学。还有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管子、韩非子,名家的公孙龙子,阴阳家的邹字,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两汉诸子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刘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杨雄的《法言》、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等。

二是经学。经学是中国学术的主流,在国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方面,包括经学思想、经学历史、经学专著研究等,经学主要是儒家经典,如“十三经”,都属于经学。

三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人为代表的,崇尚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潮,他们崇尚清谈,以老、庄、《周易》为三玄,弃名教而任自然,以道家思想阐释儒家经典,加以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追求玄虚义理的学术风尚。

四是隋唐佛学。印度佛教,相传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六朝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和发展的宗教。到唐代,佛教发展为十大宗派,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门类之一。

五是宋明理学。宋代以后,儒学受到佛学和老庄之学的激荡,而产生出宋明理学。有北宋的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和永嘉学派,又发展到明代的王阳明心学。由于宋明理学的主体内容仍然是儒学,因此,宋明理学又称宋明儒学。

六是新儒学。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八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处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由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

3.经世之学

这一类,强调的是,国学的实用性。读书治学的目的,由内外两端,向内讲究自身修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主张贡献服务于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果说义理之学为“体”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可视为“用”。

经世之学又可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即研究人类生活与自然关系之学。包括天为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二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地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如氏族学、史学、兵学、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礼俗学、教育学等,都属于社会科学。

三是应用科学。狭义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是直接应用于物质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性质的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农学、水利学、生态学、建筑学、心理学、医药学、应用社会学等。

4.辞章之学

辞章之学可称为文艺之学,包括文学和艺术两项。

一是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在清代以前,文学是文字著于竹帛之学的总称。以后,文学逐渐自觉独立。如有研究文章体制作法的“文章学”,研究文法结构的“文法学”,研究文采修辞的“修辞学”。研究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的分别称作诗学、词学、曲学、赋学、戏剧学、小说学等。研究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叫“文学批评学”。研究著名作家或作品的也可独立成学,如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

二是艺术。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包括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绘画学、雕塑学、美术学等。

(三)关于国学本质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王文元在其《国学正义》一书中,将国学的本质概括为:国学是禁忌之学,它对于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做出了回答;国学是警示之学,它是向内收敛的;国学是节俭之学;国学是做人之学;国学是生命之学。王文元对国学本质的概括主要是从国学的实质内容上来看的。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教授则从国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角度,对国学的本质作了概括,他认为:国学是揭示中华文明演进及其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是保持中国学术独立和思想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式,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和手段。《光明日报》2013年5月16日,B3版

北京华鼎书院的院长陈积勋,从国学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国学的本质是人生,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国学中汲取人生智慧,滋养自我人生,揭开人生迷惑,明白人生意义和生命方向,提升人生境界和价值。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百家讲坛主讲人刘强则更加明确地把国学的本质归纳为人学,他认为国学是成人之学,是立人之学,是达人之学,是爱人之学。他还举儒家为例来说明国学的本质,他认为“儒”字,拆开来,就是“人需”,故儒学是“人需之学”,儒家的“道”也可以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行之道”。无论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还是释家学说,其本质都可以归纳为人学。《宁波晚报》2014年3月9日,第9版

由此可见,关于国学的本质问题也是见仁见智,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探讨国学的本质问题,都无可回避地认同,国学实质是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