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城市绿色交通论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5-022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资源、社会等的多重压力,城市交通问题正演变成为中国城市环境恶化的首要难题。如何面对又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本书尝试融合社会学、

作者姓名: 何玉宏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资源、社会等的多重压力,城市交通问题正演变成为中国城市环境恶化的首要难题。如何面对又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本书尝试融合社会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交通工程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围绕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分别从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及未来的关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阐述与论证。作者这一观点,与党中央2015年首次提出的“绿色化”所蕴含的理念一致,一定程度上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可谓是“绿色化”在城市交通领域的体现。


作者简介

何玉宏 1963年生于江苏高淳。法学(社会学)硕士、理学(社会生态学)博士。南京交通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长期从事交通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及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等研究,出版《汽车社会与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社会学》等专著,在《中国软科学》《社会科学家》等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获“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等。

稿件目录

第一章 导论:交通与城市和谐何以可能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绿色交通形成的背景

  二、研究绿色交通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社会学或生态学对交通研究渊源

  二、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三、国内外对绿色交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四节 绿色交通概念的界定

  一、绿色交通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绿色交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章 绿色交通思想溯源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绿色交通的思想溯源

  一、绿色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二、城市交通发展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绿色交通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绿色交通的生态学基础

  二、绿色交通的社会学基础

  三、绿色交通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四、绿色交通的交通工程学基础

第三章 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

 第一节 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与生态性

  一、城市交通问题的概念

  二、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生态性

 第二节 中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背景

  二、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三、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当前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绿色转向

  一、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有社会学思想

  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生态学思想

  三、绿色转向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四章 与环境和谐:从“心”开始回归生态理性

 第一节 城市交通环境的社会特性与功能

  一、城市交通环境的内涵

  二、城市交通环境的社会特性

  三、城市交通环境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交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交通对社会、人文景观的影响

 第三节 宽马路与高架桥:中国特色的城市交通建设

  一、中国城市的宽马路与高架桥建设

  二、宽马路与高架桥作为城市景观表征弊端

  三、中国特色城市交通环境现状的症结

 第四节 创建一个健康的人本化绿色交通环境

  一、通过道路空间创造,形塑交通环境“新生态”

  二、通过环境法律治理,完善城市交通软环境建设

  三、完善“慢行系统”,恢复对步行的热爱

  四、低碳出行,从“心”出发回归生态理性

第五章 与资源和谐:以最小的代价维持交通需求

 第一节 中国国情及其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制约

  一、国情现实:地大物博抑或资源匮乏 

  二、现实国情对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制约

 第二节 “轿车进入家庭”与中国国情

  一、轿车的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

  二、“轿车进入家庭”须承受的经济与社会代价

  三、可能趋向:“囚徒困境”抑或“公地悲剧”

  四、结论:“轿车进入家庭”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节 公共交通方式是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

  一、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与优势

  二、轨道交通:一种最绿色、安全、环保的交通方式

  三、快速公交:开创城市公共交通新潮流

  四、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运输体系最适合中国国情

 第四节 绿色交通要义:将自行车纳入城市公交体系

  一、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中、西方国家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动向

  三、自行车纳入公交体系是一种生活品质重建

第六章 与社会和谐:安全、公平、以人为本

 第一节 交通安全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

  一、车祸:“无休止的交通战争”

  二、交通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

  三、发展绿色交通缓解交通伤害危机

 第二节 交通公平应更多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一、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平原则

  二、城市交通中的公平性分析

  三、城市交通应体现对弱势群体关怀

 第三节 落实“以人为本”走绿色交通之路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车本位”经历

  二、城市交通回归“人本位”的反思

  三、“以人为本”在城市的先进性体现

第七章 与未来和谐:构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第一节 绿色交通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绿色交通的原则与目标

  一、绿色交通的发展原则

  二、绿色交通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一、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及其经验

  二、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与选择影响因素

  三、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弊病

  四、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导论:交通与城市和谐何以可能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未曾经历的快速城市化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资源、社会等的多重压力,城市交通问题也正演变成中国城市环境恶化的首要难题。如何面对又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在深刻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交通问题的解决,需要超越交通本身来思考。发展绿色交通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出路。本书尝试融合社会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交通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绿色交通形成的背景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及城市住房”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城市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是三大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或者确切地说,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甚至更加突出、情况更加严重。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利维在其《现代城市规划》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对美国20世纪的规划找到一个核心题目的话,那么汽车就是关键词。而21世纪的中国将经历20世纪美国所经历的由于私人交通增长所带来的、现在仍然能看到的一切。如果能从这个方面来审视一下美国的经验将是有用的”。[美]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孙景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的加速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城市658个,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6个,人口达到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10个,人口在100-500万的大城市124个。按照旧标准,2010年中国有140个城市是特大城市;而在新标准之下,2010年仍能保持特大城市“身份”的仅有武汉、成都、南京、西安、沈阳、杭州、苏州等10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则晋升为超大城市。仅在2000-2011年的12年间,我国的城市水平就从36.09%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从4.96亿增加到6.91亿,年均增加1624万人口,也就是说,每年就有1624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并常住。而按照规划,在未来的几年还将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显然,庞大的城市人口必将构成对城市交通的巨大冲击和无形的压力,城市三大问题中交通问题将首当其冲。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交通问题是与城市环境问题直接相关的;并且,有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为基础,通过城市功能或布局的调整,中心城区人口的分散等,城市住房问题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

目前,在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随着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交通越来越拥挤,行车难、停车难、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并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城市交通污染已成为当今难以解决的顽症。因此,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交通系统,成为现代文明下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如何使交通系统的发展符合未来环境保护、健康、安全和效率的共同需要是其重点之一。在此情形下,从国外将“绿色交通”引入中国正切合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国外,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会议诞生《21世纪议程》,向世界敲响环境恶化的警钟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的共同目标。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专家们甚至提出了“环境革命”的新概念,认为21世纪是“环保世纪”,也是“环境革命”的世纪,人类应从以耗费大量化石资源创造财富的资源经济转向无污染的知识经济,人类应从大自然的掠夺者变为保护大自然的亲密朋友。绿色交通正是这一理念在交通方面的具体化。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危机,呼唤绿色交通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为此,许多人在为倡导绿色交通努力着。欧美等西方国家先后推广的“自行车交通”“交通安宁运动”“无车日”以及使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氢气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无污染新能源交通工具,正是这种努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说,绿色交通是世界发展对21世纪交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途径,它的实现与否关乎这个生态环境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世界的未来以及与之相连的人类的命运。

二、研究绿色交通的意义

不回避现实问题是科学研究应坚持的原则。今天,城市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自然景观、社会和经济福祉面临着以往从未有过的威胁。人类正处在城市该如何增长和发展的艰难抉择时刻,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绿色交通无疑是一种有前景的、理想的交通模式。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书论题的提出,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就本身而言,围绕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构建了城市绿色交通的理论框架雏形,包括论题的提出、分析直至解决对策,并着力探究了绿色交通基本特征、原则与目标、保障机制等。作者借鉴社会运行理论,将之运用、推广到城市领域,提出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存在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三种类型,而绿色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恶性运行)的必然选择。

2.就学科发展而言,将社会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交通运输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相融合,丰富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理论。如社会学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危机,交通社会学起源于对交通问题特别是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现实关怀;作为生存智慧的环境伦理学,更是从生存理性的高度,倡导人类对环境的责任,将环境问题这一长期主要为自然科学所关注的问题纳入伦理的范畴,其背后隐含着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切关注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第7页。。新世纪以来,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也发生巨大变化,交通问题正在集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综合的思维。

本研究综合技术、社会、管理、经济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城市交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省察,挖掘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以及未来的深层关系,促进了交通工程学与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的结合,充实和完善了交通运输学科的内容;而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介入又提升了交通领域的价值理性与价值关怀,为交通治理提供理念支撑,让其贯穿于交通工程技术、交通规划管理、交通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具体环节之中,使城市交通治理具备了更为宏观广阔的视野。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城市正在发生的交通问题进行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迫切的社会现实意义。

1.提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决策参考。

在系统的绿色交通转向论指导下进行城市交通发展实践,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认识水平,促进城市绿色交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等的利益冲突,创建安全、公平、生态性的交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城市的良性、健康运行和发展,实现城市交通真正以人为本,从而改善我国的城市交通,创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2.体现了城市交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现代生态学思维把交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看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交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本书从现代生态思维的角度去认识城市交通、评价城市交通、设计城市交通,这是现代城市交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3.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与环境、资源、社会乃至未来的和谐。

快速增长的汽车使得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缺,交通污染严重,交通与环境冲突加剧;汽车社会的到来,使交通变得更加拥挤,人车冲突显著,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旨在舒缓城市社会中交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紧张关系,缓解因交通发展带来的道路拥堵和路权争夺,减少人车冲突和交通事故,促进人际和谐、社会和谐,通过绿色交通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社会学或生态学对交通研究渊源

最早开展对城市交通研究的当是以罗伯特·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1916年,帕克在他的代表作《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中阐述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他认为,城市交通和通信的新方法——电车、汽车、电话和无线电,已经不知不觉而又飞速地改变了现代城市的社会组织和工业组织;而且,交通和通信发展,除带来各种不明显却十分深刻的变化以外,还带来一种“个人的流动”(mobilization of individual man)。芝加哥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E·W.伯吉斯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中,则明确地指出,“城市发展、扩大的一般过程,除了延展和继承之外,还包括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过程,即是集中和疏散,或称向心流动和离心流动。”[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而城市交通与过境的外部交通都会向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集中。正是由于这种内、外交通的向心流动,才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

社会学与生态学界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方法独特,视角新颖,其成果很值得其他相关学科借鉴。但总的来说,从城市社会学或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交通问题,工作才刚开始,迄今为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已取得的成果零散而不系统,尚未对城市交通问题作全面、系统的考察;

(2)未将城市交通问题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来考察,已有的研究对城市社会与交通的相互作用分析不足;

(3)学术研究的成果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学者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在其论文“高峰期高速公路的拥堵法则”中,分析了高峰期交通拥堵以及交通拥堵与交通平衡理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高峰期交通拥堵的当斯定律”(Law of Peak-Hour Expressway Congestion)。在交通经济学中,有人用“当斯定律”(Downs  Law)来描述这种情况: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并不再成为(相当部分)家庭汽车消费的主要障碍时,必然会出现交通需求和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之间的竞赛,而在政府不进行管制的情况下,这种竞赛的结果必然是交通拥挤。因此通常把当斯定律解读为: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

20世纪70年代开始,步行区开始在世界各国出现。1971年,伦敦重要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改为步行街,禁止机动车通行。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后,自行车交通在西欧各国重现魅力,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自行车时代”。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交通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来中国了解全民广泛使用自行车的经验和优点。

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交通领域的研究人员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引入交通系统中,将“人本位”城市交通规划思路提升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外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论点(以澳洲为代表)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采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减少资源浪费。

(2)提供综合性的交通系统及公共交通,有效利用既有交通设施。

(3)提倡支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土地利用。

(4)实现开发成本与利润的平等分配。

(5)倡导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6)倡导公众参与、讨论和相互影响。

将交通运输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论著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世界银行出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一书指出:交通运输是发展的关键,如果人们的工作、教育和医疗以及其他娱乐活动缺乏便利的交通支持,就很难谈得上高品质的生活;同样,若资源和市场之间缺乏便利的交通联系,则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穷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然而,如果交通运输发展政策与方案制定不当,不仅难以起到其设想的作用,反而会使交通运输网络及服务产生大量的负面效应,如导致贫困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市场供应失衡以及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等不良后果。基于这种新的理解,书中提出了可持续运输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三方面基本内容:经济与财务的可持续性、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认为可持续性是制定运输政策的基础,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改革之优先课题》,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从实际应用方面来看,美国运输部在2000~2005年运输战略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改善生存环境;减少运输对生态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态环境的良性发育能力;减少运输设施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运输造成的污染。同时,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建设可持续发展交通的总体要求,提出一种新的交通视角和方法,即建设“环境可持续的交通(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ransport,EST)”,以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重点要求交通运输不对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危害。

目前,国际上广泛开展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在宏观和基础理论层面上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建立,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新认识;交通对于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平衡的影响;长期资源和短期资源利用与分配原则等。核心问题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新建立城市交通发展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从国内来看,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学科:

(一)交通工程学的研究

早在1984年,段里仁就编著了《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一书。该书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原理,对城市交通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北京出版社,1984年。尽管该书出版在十多年前,当时的交通现状远非现在这么恶劣,但在今天看来,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仍不乏参考价值。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周干峙主持的《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课题组,在其报告中针对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及形成机理,就21世纪城市交通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从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住区协调发展的交通观点,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等方面的对策。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这个报告集国内八个著名学术单位十余位教授和学者的学术结晶,是一份颇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

进入21世纪初,陆续出版的探讨城市交通问题的专著有《解析城市交通》(陆化普,2001)、《城市交通:新世纪的挑战与对策》(杨涛,2001)、《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全永燊、刘小明等,2002)、《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王炜、陈学武、陆建,2004)等。其中《解析城市交通》一书是清华大学陆化普教授及其课题组围绕城市交通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尤其是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研究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战略研究的部分成果。作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如果把交通环境污染作为环境负效益并且考虑资源利用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而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是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关键。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示范工程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城市人口—土地利用—交通模式相关关系、城市交通系统总体容量分析方法、城市交通系统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合理结构分析方法;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框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范化调查技术、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等。该书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用牺牲环境及资源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交通建设的一大误区。建立以解决交通拥挤、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及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2009年以后笔者在2009年5月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因而下面列举的著作均出版在笔者博士论文之后。,有关城市交通的代表性著作有《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孔令斌,2009)、《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空间战略研究——以上海为例》(孙斌栋等,2009)、《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张文尝、马清裕等,2010)、《城市交通的理性思索》(杨涛,2010)、《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陆化普,2012)、《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文国玮,2013)等。其中《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参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深入总结与思考,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城市交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一般想象的要复杂,城市交通对策需要的智慧必须集成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孔令斌:《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序言。

《城市交通的理性思索》系杨涛教授对当代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做出的多角度思考。全书既从理论体系和专业学科的角度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简明的阐述,又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公交优先、道路网体系、停车规划等,从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维度上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建议,还从法律、政策、社会公平、交通文明等层面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城市交通热点问题,如小汽车发展、低碳交通、拥堵收费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在全面阐述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大量实例和数据进行了论证,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性结论。著作阐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城市发展对于交通发展的需求,以及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及空间协调关系。特别是通过解析城市居住区、商业中心区、CBD等现代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变化,论证了城市交通建设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配合。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是对《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2007)的系统的重新整理,并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尤其是对交通规划思想和规划理论的修改,进一步清晰地论述了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城市整体和不同层次上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论述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提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思路和方法。《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是对近十年我国城市发展、交通和规划的新变化、新规律的新认识和新经验的总结。作者认为,由于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单纯依靠道路交通工程措施只能治标,必须从更高的城市规划的角度寻求根治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并与道路交通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页。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一南(杨东援)一北(文国玮)两位交通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观点与笔者早在2002-2008年间所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认识不谋而合。笔者的观点参见:《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5(1);《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与生态性》,《现代城市研究》,2002(3);《在管理创新中实现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管理》,2008(5)等。

此外,发表于各种期刊的关于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论文还有许多,囿于见识与篇幅,在此从简。

总的来说,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研究城市交通,相比其他学科,其成果不仅数量多且质量更高,这些专著或论文为最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途径。不过,由于交通工程学或城市交通规划往往更注重城市交通本身的建设和管理,常常忽略了城市以及社会这两个更大的系统。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

由于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城市繁荣乃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因此,近年来,城市交通问题也一直是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热点。1996年,谢文蕙、邓卫编著出版了《城市经济学》一书,他们认为,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研究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缓解的对策,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1998年,蔡孝箴主编的《城市经济学》一书,不仅阐明了城市交通的性质与影响,还对城市交通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探讨治理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

(三)城市地理学的研究

许学强、周一星等在其编著的《城市地理学》中,将大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分为: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他们认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进行城市交通的综合治理和加强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但相比其他学科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似缺乏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完整意义上的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种有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论文大量出现,如《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李伯溪、李善桐,2000)、《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杨浩、赵鹏,200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交通运输政策分析等。

三、国内外对绿色交通的研究

1994年,加拿大环保学者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  Bradshaw)首次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的概念,并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排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最末者为单人驾驶自用车(Single-Occupant Automobile)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目前加拿大地方政府已经采纳这种绿色交通体系。这就给予了真正的绿色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充分的优先权,同时也给予了公交车和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系统优先权,作为对于这些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低环境影响的鼓励。

此后,“绿色交通”就成为学者专家研究的热点,使得绿色交通体系不断发展。笔者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将学术界对绿色交通的研究归纳总结如下。

(一)台湾省学者沈添财、张学孔等的研究

根据有关文献,台湾鼎汉国际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沈添财先生是第一个将克里斯·布拉德肖的观点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从论文发表时间看,沈添财并非中国第一个在文中使用“绿色交通”概念的学者。,他认为,“绿色交通系基于永续运输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以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并对绿色交通作了具体化的阐述,“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减少高污染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与车辆”沈添财:《绿色交通与空气质量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年第2期,第1~7页。。来自台湾大学的张学孔教授则认为,绿色交通本着永续发展的理念,将促进城乡发展、民众生活、交通运输及资源应用等全面的调整改变。绿色交通的意义是人类完成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各种运输方式,能符合生态均衡及环境容忍力之基准,进而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环境,并确保人类在旅途中安全、便利、舒适及可靠等。绿色交通兼顾人类居住的环境需求,以创造美好交通设施及生活环境张学孔:《永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台湾:经济前瞻》2001年第76期,第116~121页。。张学孔特别强调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的运输,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二)同济大学杨晓光等学者的研究

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是国内较早倡导绿色交通的学者之一参见,杨晓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筑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中国市长》,2001年4月。。杨晓光等(2005)认为,绿色交通是协和的交通,是交通与环境、交通与未来、交通与社会、交通与资源多方面协和的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生态的问题,还要考虑心理因素的改善,交通与社会、未来的协和。此外,范海雁、杨晓光(2004)还探讨了绿色交通的内涵及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策略。

潘海啸(2010)针对我国城市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了中国绿色城市交通的模式。认为我国只有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才能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潘海啸、刘贤腾等(2003)选取上海市区特征差异明显的四个街区进行访问调查,通过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认为街区的空间物质设计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绿色交通方式在交通结构中的比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仅从城市交通本身考虑,建立与土地使用的耦合关系十分重要。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