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地域文史纵横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9-055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 这是一部地域性文史著作。从宋元到现代,撷取了徐州史上有代表性的名人,试图以一点反映全面。

作者姓名: 蒋成德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地域性文史著作。从宋元到现代,撷取了徐州史上有代表性的名人,试图以一点反映全面。古代写了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和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徐州的关系。现代写了郁达夫、盛成、臧克家。对这三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着重聚焦于在抗日战争初期徐州会战时,他们到徐州劳军和对徐州会战的报道。至于中国将军黄樵松与美国将军史迪威,也都与徐州会战这段历史有关。书虽古今纵横,而内容则完全围绕徐州这个中心地域展开,是一部缩微的地域性文史著作。在此之前,似尚未有一部如此性质的专著。从对历史遗产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个视角来说,地域性文史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作者简介

  蒋成德,江苏阜宁人。徐州工程学院编审。徐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委员,原九三学社徐州教育学院主委,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徐州楹联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获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 梁启超 鲁迅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思想者诗人郁达夫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版)。参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曾在《新文学史料》《江海学刊》《郭沫若学刊》《深圳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稿件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

绪论

第一节陈师道与曾巩

一、陈师道与曾巩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曾巩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曾之关系

第二节陈师道与苏轼

一、陈师道与苏轼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苏轼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苏之关系

第三节陈师道与黄庭坚

一、陈师道与黄庭坚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黄庭坚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黄之关系

第四节陈师道与秦观

一、陈师道与秦观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秦观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秦之关系

第五节陈师道与晁补之

一、陈师道与晁补之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晁补之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晁之关系

第六节陈师道与张耒

一、陈师道与张耒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张耒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张之关系

第二章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徐州

第一节萨都剌其人

第二节萨都剌过徐州考

一、萨都剌往返南北与途经徐州的可能

二、萨都剌经过徐州,可以考定的有两次

第三节萨都剌过徐州诗词作年考

一、《登歌风台》《过洪》与《黄楼歌》

二、《沛尉蒋景山沛簿赵伯颜送予金沟月夜别去有怀》

三、《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七首》与《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四、小结

第四节萨都剌在徐州诗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郁达夫与徐州

第一节千里劳军此一行

一、郁达夫年谱(表)所记徐州劳军之简、误与矛盾,并作考辨

二、郁达夫徐州劳军的日程活动

三、郁达夫徐州劳军的功绩与影响

第二节郁达夫写徐州的诗

一、过徐州

二、住徐州

三、写徐州

第四章盛成与徐州

第一节“徐州真不愧为东方马德里”

一、盛成与其徐州劳军

二、盛成徐州劳军实录

三、盛成徐州劳军的功绩

第二节一首大气磅礴的诗《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盛成与其《徐州慰劳报告》

一、盛成先生的传奇色彩

二、《徐州慰劳报告》的传奇性

三、《徐州慰劳报告》的价值

第四节《盛成台儿庄纪事》之《前线通讯》非盛成所作

一、盛成在1938年4月初没有去徐州

二、《前线通讯》是盛成为自己写作而收集的材料

三、《前线通讯》的原作者是臧克家

第五章臧克家与徐州

第一节“我要去从军,到徐州”

第二节《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津浦北线血战记》

第六章黄樵松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黄樵松与台儿庄战役

第二节黄樵松的《台儿庄祝捷歌》

第七章史迪威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徐州任务

第二节徐州考察

第三节徐州私行

第八章关于徐州《动员日报》

第一节徐州《动员日报》小考

第二节硕果幸存唯此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

陈师道(10521101)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师曾巩(10191083)、亦师亦友之苏轼(10361101)以及苏氏门人“四学士”黄庭坚(10451105)、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10)、张耒(10541114)一直保持十分密切而友好的关系。

陈师道最服膺的是曾巩,终生师事之而执弟子礼,所谓“平生子曾子,白首得重论”(《送河间令》)。陈师道像孔子的弟子称孔子那样尊称曾巩为“夫子”。早在16岁时,陈师道即以文谒曾巩,“曾大器之”(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遂受业于曾。虽然有人质疑陈师道见曾巩的时间过早,但这对陈师道事曾之义毫无影响。陈师道亦非仅仅是文学于曾,更主要的还是在对“王氏之学”的倾向上的一致性。早年,曾巩与王安石善,王拜相执政后,推行新法,多有弊端,曾巩诚告王“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然结果却是“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过介甫归偶成》)。最后也就渐渐疏远了王,并且在王安石当朝时,曾巩一直自择外补。陈师道不喜王学,故亦不应科举。其《送邢居实序》即说:“王氏之学,如脱堑耳。案其形模而出之,不待修饰而成器矣。求为桓璧彝鼎,其可得乎?”此正是陈师道与曾巩精神相通之处。而曾巩对这个门人,也很提携。不仅奇其文,盛称其《黄楼铭》“如秦石”,还让陈师道为其父曾易占作《神道碑》;更辟其为实录检讨,以期与己一起共事,合编《五朝国史》。曾两荐之,皆为朝廷以布衣难之而未果。事虽未成,而情实已在。故曾巩逝世后,陈师道悲痛欲绝,作《妾妇吟》曰:“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哀恸之情真可谓感天动地,以致欲“杀身以相从”。又作《挽南丰先生》曰:“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由此可见陈师道对其师的尊崇。故人谓有陈之挽诗,“他人诗皆可废矣”(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九)。

对苏轼,陈师道敬而事之,尊称“大苏”。陈、苏之间,有几个重要的节段是始识于徐州,再会于京师,相处于颍州。陈师道对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文坛上的地位当然是自不待言的,故当苏轼为徐守时,陈师道与其兄陈师仲即去拜访,遂结下情谊。苏轼亦非常器重陈师道的才华,特让他为黄楼作铭。在颍州时,又欲揽其门下为弟子。陈师道为不背其师曾巩而只自称为“客”,时苏轼为颍守,是陈师道的上司,而陈师道又是因苏轼之荐而为徐州教授、颍州教授的。但陈师道不因此而屈己,作《观兖国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曰“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一直呼曾巩为“南丰先生”,或曰“子曾子”。苏轼知后,亦不勉强,不生气,不因己有恩于陈而使之屈。此亦可见苏轼心胸之阔大,襟怀之宽广。也正因为陈师道有此气节,才更为苏轼所欣赏。故苏轼作荐状不仅称道其“文词高古,度越流辈”,更赏识其“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荐布衣陈师道状》)。所谓“苟非其人,义不往见”即是指其不俯首低眉于权贵。苏轼《与李方叔书》即曰:“陈履常居都下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章子厚欲一见,终不可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陈师道虽未拜轼为师,然实际上还是心仪之而崇拜有加,作诗赞曰:“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送苏公之杭州》)陈师道对苏轼更主要的还是在精神上的相通,主要表现在两人对王安石“新学”之所非。苏轼言:“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答张文潜县丞书》)陈师道则言:“探囊一试黄昏汤,一洗十年新学肠。老生塞口不敢尝,向来狂杀今尚狂,请公别试囊中方。”(《赠二苏公》)诗中所言“一洗十年新学肠”,即是指王安石的“新学”,这与苏轼所言“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正相一致,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二云:“新学之行,始于熙宁八年之颁《三经新义》,至是已十年有余,朝廷犹用以取士,一时文体,务为剽窃穿凿。后山之所甚恶也,故为二苏言之。”前引陈师道的《送邢居实序》所说“王氏之学,如脱堑耳”,也是一个意思。由此可见陈、苏二人见解相同,两心相通。故当苏轼知杭州经应天(今商丘)时,陈师道托疾私行,从徐州前往应天见苏,直把苏送至宿而归,而自身则因此受到弹劾移至颍州。后来,更因受苏牵连为元祐余党,“罢官六年”,以致“内无一钱之入,艰难困苦,无所不有,沟壑之忧,近在朝夕”(陈师道《与鲁直书》)。尽管如此,陈师道亦并不后悔。陈师道深知苏轼的性格,而劝其“为朝重慎”(《上苏公书》),劝其早休以免祸(《寄侍读苏尚书》:“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壶头。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苏轼远谪儋州后,陈师道作《怀远》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思念。听闻苏轼去世后,又特记下“太学生为苏举哀”事。综观陈师道与苏轼之关系,形是门客,其实超之,当在亦师亦友之间。

陈师道与苏轼的门人“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关系因是同辈也就更其相投。在这四人中,陈师道与黄庭坚最为亲近。陈师道文学于曾巩,而诗则学于黄庭坚。在识黄之前,陈师道虽作诗“数以千计”而不知“师法”,识黄之后,则“尽焚其稿而学焉”(陈师道《答秦觏书》),并称“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更尊称黄庭坚为“黄公”或“豫章公”。到晚岁,陈师道对贬谪到涪州的黄庭坚十分关切,在《与鲁直书》中一连十几问:“迩来起居何如?不至乏绝否?何以自存?有相恤者否?令子能慰意否?风土不甚恶否?平居有谁相从?有可与语否?仕者不相陵否?何以遣日,亦著文否?近有人传《谒金门》词,读之爽然,便如侍语,不知此生能复相从如前日否?”所问多是日常起居,虽是琐事,却更见真情。清人赵骏烈即盛赞陈师道不独从黄学诗,以黄为师,尤其是佩服黄庭坚不叛东坡的凛然之节:“夫涪翁与米元章、李伯时同为东坡友,后米与李皆叛坡,而彼独为坡远谪,濒死不悔,大节凛然,照耀千古,后山之所模范者在是,独诗乎哉!”(《陈后山集》卷首)黄庭坚对陈师道亦十分推重,亲切地称其为“吾友”或“陈侯”,盛赞陈师道的“文章似扬马,咳唾落明珠”(《和邢惇夫秋怀十首》之九),“方驾于翰墨之场,亦望而可畏者也”(《题苏子由黄楼赋草》)。郑重推荐秦观弟秦觏向陈师道学文,其《与秦少章觏书》曰:“庭坚心醉于《诗》与《楚词》,似若有得,然终在古人后。至于论议文字,今日乃当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足下可从此四君子一二问之。”在《与欧阳元老》书中,则更是对陈师道推崇备至,称“陈履常正字,此天下士也”,在《答王子飞书》中不仅称“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还嘱咐他如“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在陈师道去世后,黄庭坚伤感无比,既叹息“文星已宵坠”(《杂简》),更“恐斯文之将坠”(《与徐师川书》)。所以,在文学史上也一直是“黄陈”并称,或“陈黄”共举,两人还都是江西诗派之二宗。之所以能如此,主要还是两人在精神气质上相投契。(宋)魏了翁即道出了两人本是“宁死无辱”之“一等人”:“山谷黄公之文,先正矩公称许者众矣。……其间如后山,不予王氏,不见章厚,于邢、赵姻娅也,亦未尝假以词色;褚无副衣,匪焕匪安,宁死无辱,则山谷一等人也。张文潜之诗曰:‘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是其为可传真在此而不在彼矣。”(《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三)黄、陈二人情谊深厚,习性相投,旨趣契合,惺惺相惜。自宋神宗元丰七年两人相遇,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间,相知相交,互有诗文书信往来,或赠答,或唱和,或陈师道为山谷母写《铭》,或黄庭坚为后山祖作《书》;尤其是在各自被贬或罢官之时,还千里问询,互道珍重,感情十分纯真诚挚,毫无文人相轻之习。黄、陈二人交谊甚笃,互相推重,实为文坛之佳话。

陈师道与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是皇祐年间生人,年纪相仿,秦略长于陈,陈又略长于晁、张,故其相处融洽。陈师道称秦为“杰士”(陈师道《秦少游字序》),秦观称陈师道为“高士”(邹浩《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陈师道为秦母作《先夫人行状》,秦观则为陈父作《墓志铭》,可见两人非同寻常之关系。尤其是秦观深知陈师道之为人,不仅赞“其文妙绝当世”,更仰慕其以“行义称焉”(邹浩《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故当傅尧俞欲见陈师道请秦为介时,秦观说:“师道非持刺字,俛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致也。”若不深知其为人,是断不能为此语的。所以,邹浩说:“少游不妄人物,其言二公所以待履常者如此。”(《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而晁补之、张耒两人敬佩陈师道之节操,认为陈师道其人“孝弟忠信,闻于乡闾。学知圣人之意,文有作者之风。怀其所能,深耻自售,恬淡寡欲,不干有司,随亲京师,身给劳事,蛙生其釜,愠不见色。”两人特联名向朝廷推荐陈师道为太学录,曰:“方朝廷振起滞才,风劝多士,谓如师道一介,亦当褒采不遗,伏睹太学录五员,系差学生。见今有阙。师道虽不在学籍,而经行词艺,宜充此选。某等职预考察,不敢蔽而不陈。伏乞选差师道充太学录。倘不任职,某等同其罪罚。谨具申国子监,乞誊申礼部施行。”(晁补之《太学博士正录荐布衣陈师道状》)两人甘冒“罪罚”之险,举荐一个白衣之士,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荐状虽存于晁集而实为两人之合撰(冒广生之说)。黄庭坚对二人之荐举,也称赞不已:“吾闻举逸民,故得天下喜。两公阵堂堂,此士可摩垒。”(《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虽然,陈师道婉拒其荐,却是深感二人之情谊的。当晁补之赴贬所经徐州时,陈师道与其“相从数日,颇见言色”(《与鲁直书》)。两人还互为对方之母作《墓志铭》或《挽词》。陈师道在颍州时,作《送叔弼寄秦张》,诗后曰“因声督张秦,书来不应缓”,诗送欧阳叔弼,而又心怀张耒,希望张耒能像过去给他写《与陈三书》一样时常来书。张耒大约比陈师道小两岁,故有时以家中的排行昵称其“陈三”,但更尊称其为“陈夫子”,或因陈师道官于彭泽而比之以高洁之陶渊明称其为“彭泽令”。

综观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交往,情之深,谊之厚,实已超越亲情,胜若父子与兄弟。这般情谊之交,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放在今天,更其难得,这对人际关系不啻是一剂清凉散。

陈师道在与其师友交往的过程中,同时还与曾巩的弟弟曾肇、苏轼的弟弟苏辙及其子苏迨、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秦观的弟弟秦觏、晁补之的弟弟晁无斁等亦有来往,时有诗歌唱和,有的如曾肇对陈师道还有大帮助。为反映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本书亦略及这些人,以勾勒其全貌。

本书主要采用系年的方式,同时采录陈师道对其师友以及宋元明清以来各家对陈师道与其师友的相关论述,以揭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往之迹与交谊之情,以再现世间的人情之美,伦理之美;以让今人感受到古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温暖之爱。并对一些疑误,如陈师道的生年,陈师道见曾巩以及陈师道见秦观的时间等等,以按语的形式,或采旧说,或立新说,进行必要的辨证。

第一节陈师道与曾巩

一、陈师道与曾巩交往系年

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1019年)

曾巩生,一岁,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据《南丰县志·序》:“南丰,盱水之上游。初,隶抚。宋割抚之南城县置建昌军,遂隶建昌。壮哉,县也。称为江右最,人物有曾子固,文章名天下,而南丰益以重。”转引自李震:《曾巩年谱》,1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父曾易占,时年四十一岁,以文章有名,为抚州宜黄、临川二县尉。曾巩五岁时随父在临川读书,年十二即能文。林希《曾巩墓志》曰:“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曾巩:《曾巩集》,下册,7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其弟曾肇《亡兄曾巩行状》亦曰:“年十有二,日试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也。”曾巩:《曾巩集》,下册,7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十六岁时,随父在江苏如皋任所,为学甚勤。曾巩《学舍记》自述:“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曾巩:《曾巩集》,上册,2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十八岁时已有文名。曾肇《亡兄曾巩行状》曰:“未冠,名闻四方。”曾巩:《曾巩集》,下册,7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曾巩二十岁时得欧阳修文章,口诵而心记之,其后又屡受欧阳修指点提携,文章日进,二十四岁时即以文章名天下。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病卒,曾巩葬父后,即在南丰居父忧。

 

仁宗皇祐四年壬辰(1052年)

曾巩三十四岁,与其兄应进士试未中,仍居南丰。

 

陈师道生,一岁,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陈师道《御书记》曰:“臣生于皇祐四年。”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下册,7107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陈师道的出生地或在徐州,或在其父任上雍丘(今河南杞县)。陈师道出生时,其父陈琪为雍丘主簿。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