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融媒时代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探索
点赞
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授权代印代发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一支笔抵过三千毛瑟枪,曾经是形容新闻业威力的一句名言。如今媒体人光凭一支笔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通晓十八般武艺,那么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融媒科技带来的的挑战?2017年3月18-19日,由

作者姓名: 白净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一支笔抵过三千毛瑟枪,曾经是形容新闻业威力的一句名言。如今媒体人光凭一支笔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通晓十八般武艺,那么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融媒科技带来的的挑战?2017年3月18-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主办的“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在汕头大学举办。为了向日新月异的传媒业输送适用人才,新闻传播专业实务教育必须从过去单纯的采写编,扩大到音视频制作、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展示、广告营销乃至网上直播等多个方面。问题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吸引了全国27家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前来共同切磋研讨。本书收录这次论坛的主要发言。


作者简介

白  净  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香港大学新闻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汕头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传媒政策与法规、新闻传播教育。著有《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主编《我们这样教新闻》、合编《媒体大变局与传媒教育改革》。近年发表的论文有《微信公众号原创保护机制研究》《记者使用社交媒体规范探讨——中国大陆媒体、路透社、美联社规范比较研究》《论英国诽谤法改革的趋势》《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改革及创新》等。

稿件目录

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

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融媒时代新闻实务教学的困境、挑战与范式转型

中国新闻实务教育的传统与发展

当前媒体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场景化”的新闻实务教学

新闻业务教学的移动转化

探索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边界

新闻实践采风田野训练计划的理念与实践

构建全媒体采编实践平台

《家书》成长记:和大一新生一起玩出一个百万级栏目

以“实践项目”带动理论类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新闻教育方法的借鉴与延展

我们如何带学生到世界各地去采访

基于自媒体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移动传播与媒介教育改革

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新闻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从零到一,倒逼改革的新闻教学尝试

案例教学在新闻实务教学中的新探索

社交媒体时代的视觉素养要素与教育

跨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教学模式的拓展

面向融合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教学实践探索

新闻传媒类专业校台协作实践教育改革

新媒体时代传媒院校网络电台主播培养探索与尝试

以作品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教育成果检验之毕业设计

如何让广告学系同学“毕业即就业”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新闻传播实务教学之实验室建设探讨

与业界合作开课探索〖JY。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


一支笔抵过三千毛瑟枪,曾经是形容新闻业威力的一句名言。如今媒体人光凭一支笔已经远远不够了,他们必须通晓各类新媒体的十八般武艺,那么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2017年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综述

白净白净: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2017年3月18-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主办的“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为了向日新月异的传媒业输送适用人才,新闻专业实务教育必须从过去单纯的采写编,扩大到音视频制作、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展示、广告营销乃至网上直播等多个方面。问题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吸引了全国27家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前来共同切磋研讨。

一、共同面对融媒时代新闻实务教育的困境与创新

应邀参会者大都从事新闻实务教育多年,他们的专题演讲和研讨交流不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改革新闻实务教育的经验,也表达了融媒时代新闻实务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如何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改进,在迎接挑战中锐意创新,是新闻实务教学转型的当务之急。

这次研讨会是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研讨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认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一是广泛收集、挖掘、整合、提炼和生成信息的能力。未来不仅是讲故事,而且要挖掘故事、制作故事、设计故事。二是融合使用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故事的能力。三是社会化生产和协同生产的能力,要懂得社会心态,把握社会脉搏,把所做的内容和社会情绪有效地勾连在一起,善于设置议程,懂得场景把握,懂得维护好的内容和特定社群之间的连接关系,最终能够促进公共对话,凝聚价值共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教授认为,媒体融合重新定义新闻传播实务的范畴,对传统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提出了挑战。目前,实务教学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教学主体危机意识淡化、知识结构老化、经验价值弱化。有的教师缺乏媒体变局带来的危机感,不注重知识更新,对媒体业务的前沿变革不关注、不追踪、不研究;有的老师尽管有媒体从业经验,但过去的经验已经不管用,普遍缺乏“经验归零”的心态。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与媒体的人才需求不匹配。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实务课程讲多练少的痼疾依然存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率低。四是实践平台单一,实践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学生的能力需求,学生缺乏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张晋升提出要对过去的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进行范式转型:创新理念,适应互联网+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科交叉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实务教学团队要跟上,教师要主动寻求角色转型;要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整合高校实务课程的优质资源。

清华大学张小琴副教授以“人文清华”教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整合资源,进行全媒体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内容包括演讲访谈等,形式包括活动、直播、短视频、图文、图书、慕课、词条等,渠道包括直播平台、视频网站、两微一端、传统报刊出版社、慕课平台、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知识问答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全媒体”。她认为实务教师转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让老师们参与到新媒体内容的制作中去,为了“爬山”必须借助新式交通工具,老师自然会去学习新事物,转型自然就完成了。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天定教授介绍了在“传播学专题研究”理论课中引入“被大学改变的村庄”项目,让理论类课程也能够体现出新闻传播学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通过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发现,项目制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带动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督促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可以把日常教学与考试进行有效整合。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陶建杰副教授介绍了“边疆行”新闻实践采风田野训练计划,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大容量的新闻采写实践教学,成果不仅包括在专业媒体上发表的系列文字作品,还包括图集、视频,并在微博、微信上实时推送,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蒙之副教授通过梳理160家传媒类(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公关、期刊、影视等)人才招聘广告,发现传媒人才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传媒的人才却没有变。学生的观念、技术、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不断更迭衍变的媒体需求。

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务教学经验

会议东道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紧随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新闻专业实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会上介绍了近十年来全方位的积累,包括在内容生产、审美设计、网站制作、应用编程、视听媒体技术、广告营销与公关等各种课程的教学经验。

会议形式也紧扣融媒体教学实践,处处体现了创新意识:不仅是提交论文、发表专题报告,而且提供视觉形象:充满设计感的海报、横幅、资料袋、环保杯、胸牌,都刻意显示出师生的传播能力。会议开幕式设在新闻学院的演播厅,精心设计背景、声控、显示屏的摆放等细节,让与会者直接观察网络直播教学环境,并且把会议情况通过网易直播平台播出,PV达1.2万。身在深圳研究院的北京大学徐泓教授当即在朋友圈表示:“看(会议)视频直播,效果很好。”

与会者还参加了汕大新闻学院学生赴美国硅谷采访分享会,学生们播放了在美国拍摄的视频,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将此行的主题“求真”与“成长”的主线贯穿其中。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东升院长和他的同事们在发言和展示中向同行传达了这样一些理念:

1.活动策划、会务组织、新闻发布、品牌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新闻传播学院,过去培养的学生只关注新闻发布这个环节,现在要培养学生关注系统,要有策划组织、内容整合、有效传播、品牌铸造的整体思维。

2.如何做到有效传播?一是内容要有亮点,有创新,要与人发生链接。比如一般开会都是排排站,拍张集体照,照片放进文件夹,基本不会再看第二次。但这次论坛,主办方安排学生给每位参会老师在摄影棚拍摄精致的影棚照,老师们发自内心地点赞,并在自己的朋友圈主动传播,以后还会经常使用这张照片,活动就与每一个人产生了链接,这就是重视用户体验。二是会议的传播形式也要有突破,比如论坛期间做了两场直播,PV超过3万,所有发言记录整理后通过学术公号传播。

3.通过举办论坛提升学校和学院的品牌传播,通过精致的形象设计,体贴入微的服务,形成口碑传播。论坛期间,安排老师们参观学院融媒实验室和住宿书院,参与学生采访分享会,近距离接触师生,无形也是一堂公关广告课。

4.新媒体时代什么最重要?创新与创意,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培养创新思维、挑战新事物的勇气与能力。

三、对新闻传播实务教学及师资的小调查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对参加这次论坛的29位新闻传播实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学校对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重视程度:有52%的被访者认为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实务教学,也有17%认为学校不重视实务教学。

实务教师情况:29位老师中,有14名博士,占48%。其中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为15人,占52%,40-50岁为8人,占28%。17人有媒体工作经历,其中超过5年(含5年)的有9人,占31%。有55%的人认为,实务教师的实务经验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实务教学。有83%的人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考核体系不支持实务教学,教学成果在考核体系中无法体现价值,这对实务教师开展教学十分不利。

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有69%的被访者认为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学校仍是按照过去报刊时代的新闻实务设置课程,不能满足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实务课程的认识:62%的被访者认为,实务课程应包括采写编评类、摄影视听类、数字技术类、设计类、广告营销类。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设计类不应包括在新闻传播实务课程中。

班级规模:只有3%的学校实务类课程班级人数少于20人,38%在20-40人之间,34%在40-60人之间。

实习:83%的学校会安排学生实习,17%的学校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有52%的学校实习时间为3个月以上,24%的学校实习时间为4至6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目前比较突出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实务课程不能与时俱进,无法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二是向科研倾斜的人才考核机制,不利于实务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务教学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必须大量训练和指导,占据老师很多时间,学校过度强调科研,会让实务课老师将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这样无疑会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三是实务课教学仍比较粗放,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精细化培养学生。

为应对传媒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2016年培养计划中,将五门实务课程设置为四个专业的共同必修基础课,分别是新闻实务基础、数字传播技术应用、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新闻摄影、跨媒体传播实验。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早在多年前,就将媒体技术基础设为所有专业必修课,另外增加了大量媒体技术、营销管理、设计创意类课程,以应对人才市场对融合媒体人才的需求。

关于实务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受制于大环境,目前尚难以有所突破。随着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的成立,教师们希望通过学会这个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实务教学方面的研究。<<<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张志安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在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支持下,2016年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成立,目的是推动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繁荣应用传播研究。

2016年学会在中山大学举办了第一次应用新闻传播学论坛,2017年在汕头大学举办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论坛的英文翻译很好,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同时也是“学中做”,这个翻译特别契合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精神和内在逻辑。

我自己有深切的感受,教新闻实务的老师特别不容易,付出最多时间,得到同学最多的爱,和同学们最能打成一片,但是得到的大学的全面科学评价却不足够。把实务教学进行理论化的阐释和表达,进行学术发表的空间相对狭窄,提供给实务课老师分享教学的平台也不足够。

有了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这个二级协会,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在汕大举办第一次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是最合适不过的。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引领着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前沿。学院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国际化,跨文化的实务师资队伍,这个队伍很不容易。第二,全媒体和融媒体的经验和条件,汕大有很好的团队,很好的设备。一般人只看到设备很棒,但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是如何使用设备,如何让学生爱上使用设备,老师如何把生活以外的时间都投入和同学们一起实践教学,就知道这里实务教学的精神和热情。第三,他们走出去,跨国跨境采访报道的训练,开创了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汕大新闻学院在教学中把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当成新闻实务教学的魂。

新闻传播业态在发生变迁,新闻生态系统和行业面临挑战,给新闻教育带来挑战。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媒体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过去新闻媒体对口依赖的产业正在发生重构。中国媒体发展呈现出专业主义相对弱化,商业主义和宣传主义更加统合主导的趋势。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一方面立足于我们过去的新闻传播,另一方面更广泛地面向公共传播。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为专业的媒体机构培养专业的编辑和记者人才,同时也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益机构等在内的更广泛的公共传播业培养懂得新媒体的公共传播人才。

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人才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大家的共识是:区别于文学的讲故事手法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使故事和大众更好地连接在一起,用多媒体的叙事方式去讲述故事,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拔出更重要的和大众利益相关的议题。

这样一种能力区别于社会学和文学,简单说,新媒体传播下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广泛收集、挖掘、整合、提炼和生成信息的能力;并能融合使用音视频等多种融媒形式来表达呈现故事的能力。过去我们提倡讲故事,现在还要提倡编辑故事。现在新闻加工业正在发展,很多新媒体虽然说没有实地去做原创报道,但是不能够忽视他们用他们的价值视角,整合、生成和再分析所产生的内容的价值。往往很多微信公众号的爆款内容,虽然很多是标题党,但是有其独特之处,它对用户痛点的把握,对资讯视角的再加工值得学习。因此,未来不仅是讲故事,还要挖掘故事、制作故事、设计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视觉化素养变得越来越突出。

另外,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才的核心能力还包括促进公共对话,凝聚价值共识的公共意识。习总书记说新闻工作者和宣传者最大的不同是要懂心态,懂社会的情绪和脉搏,懂得把我们所做的内容和社会的情绪有效地勾连在一起。所以善于设置议程,懂得场景的把握,知道建立连接,懂得维护我们好的内容和特定的社群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是社会化生产和协同生产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人才的核心能力有变化,也有不变,不变的是认识这个国家,呈现和讲述这个国家的故事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实务教学应该怎么改革,有没有方向,我提出三点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讨论:

第一是实务和方法的有效对接。过去我们实务课技巧讲得比较多,面向广电平媒讲采写编辑的技巧,现在和很多老师交流,觉得按照教科书讲是一定不行了。老师自我的知识更新要跟得上媒体的更新,所以更加强调方法论和认识论。新闻实务的教学方法需要和社会科学的多种方法甚至和理工科的方法有效地结合。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我上了十年深度报道,感觉实务教学需要突破和创新,深度报道更像社会复杂问题的方法论,越来越多地把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我们的新闻实务理论结合。这样的话学生更加懂得分析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二是实践怎么和实验打通,传统的实务课,多为实践课,而新媒体时代,实验教学也需要强化,中山大学办了用户行为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VR实验室,媒体交互实验室等。内容产品需要技术和可视化的呈现,数据挖掘的方法变得特别重要,所以未来我想实务课应考虑如何与实验教学结合。

第三,技术和人文如何结合,技术越来越重要,但是必须要有人文思考,有人文的理念,我们要警惕设备和技术的炫耀。在一些大型活动中,我们看到媒体人一方面在报道新闻,另一方面也很热衷报道自己和自己的设备。我有时候会想,他们的报道让我们知道了多少未知的事实,让我们对这个国家有了多深刻的了解呢?前两天我说我们的某些会议的报道有可能会是内圈传播,一方面传播给原来关注时政的人群看,无法真正地吸引今天的年轻人。另一方面给新闻传播学界的同行们看,大家自娱自乐。这个内圈效应也让我们反思人文如何和技术结合。

这次论坛恰恰给我们提供机会,我希望实践能够给理论提供源头活水,理论又能够给实践提供价值的引领,让两者比翼齐飞。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