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sj-085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导出对鲁迅、林语堂不同文化观的探源性研究,从而为鲁迅、林语堂各自的创作取向理顺理论依据,并将鲁迅、林语堂的文化观作为天平,自然延伸到译品题材的选择上。二者的翻译观便在他们各

作者姓名: 陶丽霞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

优惠活动:

购书服务:

图书定价:39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导出对鲁迅、林语堂不同文化观的探源性研究,从而为鲁迅、林语堂各自的创作取向理顺理论依据,并将鲁迅、林语堂的文化观作为天平,自然延伸到译品题材的选择上。二者的翻译观便在他们各自文化观的映照下,应运而生并与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不同翻译观的指引下,鲁迅、林语堂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在各自的翻译作品中顺理成章地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

陶丽霞  女,四川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敬重鲁迅,欣赏林语堂,因此对其译品爱不释手,从中获益良多,尤其对林语堂大师的人生理念与生活艺术推崇备至。

致力于翻译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事专业口译和笔译教学。


稿件目录

第一章 引言: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1.1 早期翻译研究的回顾

 1.2 多元系统(polysystem)理论

 1.3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轨

 1.4 “文化转向”对于研究鲁迅、林语堂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的意义

第二章 鲁迅、林语堂不同文化观探究

 2.1 鲁迅、林语堂共处时代的主流文化观

 2.2 鲁迅、林语堂文化观的发展轨迹

第三章 鲁迅、林语堂不同的文学创作取向

 3.1 鲁迅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3.2 林语堂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第四章 鲁迅、林语堂在译品题材遴选上所反映的文化观

 4.1 鲁迅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

 4.2 林语堂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与论证

第五章 鲁迅、林语堂在各自文化观脉路下的翻译观

 5.1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5.2 鲁迅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5.3 林语堂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5.4 鲁迅、林语堂翻译观对比研究

第六章 鲁迅、林语堂的翻译主张的对比研究

 6.1 鲁迅从归化到异化的翻译主张

 6.2 林语堂的翻译主张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动漫文化勃兴之缘由


如果我们面对动漫文化的课题首先提出“文化是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个提问方式或者说思考方式,就已经包含了一种对文化求根溯源的追问与合法性的学术探讨。历史表明,大凡社会大变革时期,往往也是学术、理论的兴发期与活跃期。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动漫发展与变革的实践无疑将呼唤、孕育、催生和推动动漫理论的兴发;反过来,动漫的发展、变革本身也需要动漫理论的支撑与武装。李渔《闲情偶寄》言:“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状,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也当与世迁移,自转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误。”李渔:《李笠翁曲话注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此段妙语道出了“变旧为新”的真谛。

2006年光在中国大陆影院,笔者就发现有许多动漫大片在上映,如《金刚》、《冰河世纪》、《四眼天鸡》、《战鸽总动员》、《蝙蝠侠》、《神奇四侠》、《头文字D》、《超人归来》等;就是在电视上也播放不少动漫剧,如台湾青春偶像剧《恶作剧之吻》,就是根据日本同名漫画而改编;根据朱德庸漫画改编的《粉红女郎》、《摇摆女郎》动漫影视剧也在热播。2007年继续演绎动漫热潮,在电影热放的版面上,《神奇四侠续集》、《快乐的大脚2:冲浪企鹅》、《蜘蛛侠3》、《怪物史莱克尔2》等动漫大片令人应接不暇。这个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动漫世界。面对这一缤纷复杂的艺术现象,我们有责任从文化的高度来加以诠释与阐释,以期洞悉其来源,了解其发展轨迹和艺术特质。

第一节 文化的蕴涵

“文化者,人类的心能所开解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启超:《什么是文化》,1922年7月《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据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的统计,从1871年至1951年这80年间,文化的含义就达164种之多。而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种之多。“不过从目前看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与自然相对,文化即人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吴秀明主编:《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物质性的东西可分为本体物质,即老子所言的“朴”;另一种是人化的物质,即经人加工制作出来的各种物品,它们已经失去原始物质形态,而掺进了人的意识和观念,这种人化的物质,老子名之曰“器”。朴,即葫芦,是道家的一种吉祥器物。《老子》一书将“道”比喻成朴,因为朴是中空的,能容物。“以其不盈,故能弊不新成。”所以从广义上而言,文化即是“人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即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至于狭义的“文化”,则仅就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言,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的文化总是反映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风尚、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而这一切又具体地体现在该民族的哲学、心理和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其实,文化就是人的“生存式样系统”,这个系统由人类创造的不断传播着的各种符号系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就其心态意向的扩张而言,指的就是由历史衍生及人们选择而成的关于意义、观念及一系列社会世界的感知、解释和行为。其中主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的有机构成,以用相应的礼俗、制度、法律、民俗、风俗等加以规范,从而达到文化持续之目的。前者构成人们心态文化的层面,后者则构成人们制度文化的层面。而我们所谓的民族精神,便是一个民族深藏于共同文化上的认同心理素质。它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传统,是该民族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独特的信息载体,它的高度稳定性使得它成为人们思想行为范式的重要构成要素。


中国古籍中,早就有“文化”的字样。“文”字的本义指各式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释为:“文,错画也,像交叉。”中国古代由于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把天、人、地三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故确定为天文、人文和地文。“化”字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易经》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化”合用,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上述的字义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从最初的连用之始,就具有文明教化涵义。西方“文化”涵义既有与我们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别。英语中culture与“自然”一起成为两三个最为复杂的单词之一。特瑞·伊格尔顿:《文化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它由拉丁词cultura演化而来,指耕作(husband)、居住、培植的涵义,即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也就是说,它最初是与物质紧密相连的。直到工业化时期文化才具有两重性活动,如弗朗西斯·培根以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区别谈论到文化是“心智的栽培与施肥”。现代化的“文化”涵义——作为文化精神层面的用法——就西方文化史而言应始于1510年(见《牛津词典》)。在中西方的语义中,我们得知:中国“文化”一词,从最初的使用就具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在西方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当代中国所谈之动漫文化,实际上是以西方的文化概念为基础的。

对文化最早解释的学者是英国的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对文化进行了科学性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工业化后期,马修·阿诺德把文化一词前的修饰语“知识的”、“道德的”这些形容词一一删去,从而将文化表达人一个极为抽象的词语。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在1952年出版了《文化概念》一书,对当时160种文化定义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定义:“文化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有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确定了文化的符号传递方式和其历史、传统的构成核心,并强调了其动态的过程性,他们的定义对当代文化界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人一般都不太愿意把文化扩而大之,通常把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及其内容。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接近于当今人们所言的人类学含义。

“文化”一词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泰勒文化概念阶段,以1871年的《原始文化》为标志。它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由社会成员共享,并通过社会而习得;但泰勒没有着重分析文化的内在结构。第二阶段是克鲁伯和克鲁克文化概念阶段,以1952年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考察》为标志。这一阶段的文化概念,力图揭示文化的无意识行为模式(或称内隐模式),以及支配文化的主导原则,或者说一种弥漫和渗透到全世界的主导观念。第三阶段是以麦克卢汉为先导的文化传媒手段和表现方式的象征符号文化。

文化,在西方最初意指一种完全物质的存在性,然后才比喻性地应用到人们的精神上,成为马克思所言的具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双重身份的词语。我们在对词根的考察中,发现英文culture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根是colure,可以表达耕种、居住、敬神和保护当中的任何意义。其“居住”的意义演变成当今的“殖民主义”;宗教性含义演变成“礼拜”一词。作为后者,我们仍然感觉到文化一词具有一种神性的特征与超然物外的特性,具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与神圣精神家园的蕴涵。降至18世纪,德国思想家们把culture变成了bildung,这个词的意思是:新的景象,具有建造的蕴涵,这样一来“文化”成了一种“物质和精神”均可建造、创造、形成的东西。对于人而言,就是通过文化,使得人能培养、训练,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从那以后,西方“文化”一词的含义就更加赋予精神上的内涵。到了康德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化成了精神自身向绝对自由的自为的前进过程。康德曾言:“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定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笔者注)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康德:《判断力的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0页。随着文化认识的第三阶段的到来,197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Richard Peterson)总结文化概念时说:

文化由四种象征符号构成:1.价值:将行为和目标分为各种等级的选择命题;2.规范:与行为交往相关的价值观的特定表现;3.信仰: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存在命题,常常起到为价值观和规范提供合法根据的作用(反过来,信仰又常常为日常意识、科学和宗教所合法化)。那些没有对自己的评判标准作过再评判的信仰者往往会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知识,这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傲慢,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因而他们经常使用“愚昧”、“错误”、“荒谬”这一类字词去描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嘲笑别人的显而易见的信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信仰着;4.表意象征:包括从石斧到♀♂、从库拉贸易圈到宪法和斗鸡在内的物质文化的任何层面和所有方面(这些基本因素常常直接代表了信仰,并隐含着价值和规范)。傅铿著:《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引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