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传承与创新:新建本科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点赞
教育部思政司委托中联华文出版项目,档案编号:zlhwdy-1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立足学校办学历史、优势条件及高校发展趋势,从武夷传统文化资源、新建本科院校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等多个视角上,对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生

作者姓名: 姚进生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学校办学历史、优势条件及高校发展趋势,从武夷传统文化资源、新建本科院校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等多个视角上,对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生命教育及特色教育进行探索、总结,这些探索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使新建本科院校能够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承载环节,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为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作者简介

姚进生,男,1958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现任中共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朱子学研究,在《福建论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物发表十余篇论文,出版《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等专著多部。


稿件目录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以党风建设为龙头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构建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现代性与乌托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塑立的利益维度分析

第二篇 课堂教学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变“无用”为“有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探析

 从“独白”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的转型

 从单向度到双向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探析

第三篇 校园文化篇

 关于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以武夷学院培养“四会人才”长效机制为例

 廉政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实现途径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校园流行文化探析

 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文化作用及实现途径——以武夷学院与某电缆股份公司合作办学为例

第四篇 网络教育篇

 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的调整策略

 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舆论安全构建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探析

 论微博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

第五篇 心理健康教育篇

 当代大学生应拥有的优良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构建闽北高校“七位一体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武夷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回顾

 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的主要表现及调适探析

 当前大学生常见就业心态、成因及建议

 大一新生的消极适应心理及应对策略

第六篇 管理服务创新篇

 主体性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析

 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

 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武夷学院助学贷款工作情况调查与思考

 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第七篇 生命教育篇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研究

 试论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生理、生意与生活——朱子的生命体验与生态情怀

第八篇 特色教育篇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思考——以武夷学院团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转型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学生工作新探索

 闽台联合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服务指导工作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附录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政教育理论,对高校德育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本篇选取的6篇论文贴近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视角独特,分别探讨以党风建设为龙头,促教风带学风以培养良好校风,进而形成“三风”建设长效机制;探讨武夷文化中,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在新建本科实现的途径;从校本实际出发,探索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新范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塑立的利益维度进行分析。全篇立论宏阔,选题新颖,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以党风建设为龙头 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

校风问题是关系学校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党风建设为龙头,以教风建设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党风建设带动教风、学风建设,以教风学风建设促进党风建设,实现党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为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以党风建设为龙头,党风、教风、学风一起抓,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校风,以教风促进学风,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的风气,简而言之就是校风,它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的精神面貌、办学方向、教育和管理水平,反映了师生员工整体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普遍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学校对每一位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坚持党风、教风、学风一起抓,首先是全面推进校风建设的需要。校风建设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党风、教风和学风。其中党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抓好了,有一个良好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必然会影响和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风抓好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学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通过学风建设能使学生树立勤奋拼搏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感。因此,只有坚持党风、校风一起抓才能全面推进校风建设,促进师生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是学校党建工作和教学行政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学校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党的工作必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要克服党政工作两张皮和脱离学校中心工作就党建抓党的倾向。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中心,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抓党风建设,并且以此为龙头,带动教风、学风建设,促进校风建设,这样通过校风建设这个切入点,就把党建工作和学校教学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了,促进了学校的中心工作。再次,把党风、教风、学风结合起来抓,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党风建设可以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也为党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上下齐抓,形成良好校风建设的氛围,必将促进党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坚持党风、教风、学风一起抓,最关键是要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形成一个由党委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建立一个统一的实施系统和评估体系。总之,要把党风、教风、学风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来抓。

高校党委担负领导学校全面工作的重任。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快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关系党扎根于知识分子中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党风直接关系教风和学风,党风建设可以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同时加强党风建设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保证。

搞好高校党风建设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针对高校的特点,找准党风建设的切入点,努力探索一条适合高校现状和特点的党风建设新路,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端正思想工作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目前作为地方性的高等专科学校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增强竞争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拓展办学规模,发展多种形式办学,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开辟办学资金渠道等,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持把尊重教育规律同尊重市场规律结合起来,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以进取、务实的精神,迎接挑战,谋求发展。二是转变工作作风,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学校工作中,要始终把维护师生员工利益摆在首位,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要关心教职工的学习进修、职称晋升,进一步解决好教职工的教学生活环境,在学校办学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教职工的收入报酬,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学校决策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三是要转变领导作风,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要切实加强校党委自身的作风建设,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对学校中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严格教育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学校干部人事工作、大额资金审批、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零星修缮等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薄弱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制度。通过加强教育和健全制度,建立起反腐倡廉的有力防线,树立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关系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担负的任务是培养下一代,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治学态度、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引向作用,影响着学风和校风。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加强教风建设,首先是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共产主义信念感染学生,每个教师在政治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一定要有一个正确鲜明的立场。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分清支流和主流,坚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教师不懂业务,教不好课,就会误人子弟,因而精于业务,学而不厌是师德师风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充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业务水平,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并把它传授给学生。三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不仅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教育学生,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人格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有一种表率意识,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是严谨的,认真负责的,必然会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任何不正确的思想,不良的作风和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都会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学生一些不正确的东西。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以优秀的思想和品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学风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动力,促进人们顽强前进。随着大学扩招,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态度参差不齐,但如果置身于有着优良学风的校园内,拼搏奋进的氛围必然会产生一种规范和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他的学习观念,促使他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良好的学风对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学风建设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把学习科学知识、增长知识水平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克服极少数学生缺乏理想和追求、缺乏学习动力、不求上进、甘居落后的状况,否则不仅影响自己学业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学习氛围。其次是要树立勤奋努力的良好作风。目前大学仍存在学习风气不浓的状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学生热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这种状况既有学生素质问题,也有学校疏于管理的问题。因此,学风建设必须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放在首位,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并完善必要制度,促进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和提高。如我校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毕业必备要求提出后,有效地激励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增进知识和能力,增强适应市场就业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勇于探索和研究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和能力。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发表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9期,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朱熹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项目编号:2012B1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熹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他在理一元论哲学的前提下,构建了道德教育的形上学,并以心性论为基础,论证道德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朱熹认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变化气质”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修养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功夫。我们对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继承创新,对当代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在南宋社会那种宋金政权对垒、民族矛盾尖锐、道德价值体系几乎崩溃的时代背景下,朱熹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以心性论为基础,构建了道德教育的形上学,使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的依据。朱熹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内在道德自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实践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遵从应有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人的内在本性的要求。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掘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能为我们今天解决社会道德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

朱子理学作为宋末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其道德哲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可从朱熹的理气论、心性论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在理一元论哲学的前提下,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构建了道德教育的形上学

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即“天理”。“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原则。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问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停也。”《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卷70,第3656页。在朱熹那里,理是永恒的宇宙本体,人与物因其理各得其性。理既是宇宙本体而主宰万物,又是宇宙本体而派生万物。他用“理一分殊”来概括“一理”与“万理”的关系。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18,第396页。可见,在朱熹看来,天理只有一个,而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通过分殊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朱熹把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统一于天理,认为仁义礼智合而言之,是天理之总名,分而言之,则是组成天理的件数。他说:“天理既浑然,然所谓之理,则便是个有条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谓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浑然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都是后来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状之物也。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集》,卷40,第1885页。可见,天理浑然是总称,仁义礼智是分名,是天理中的具体条理。在这里,朱熹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阐述,已不满足于道德伦理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辅助性作用和服从性地位,在关注社会人生的基础上,站在宇宙本体的角度来审视道德伦理。

朱熹还把理与万物的规律联系起来,认为理又是物“则”,事事物物皆各有其“则”。他指出:“天之生物……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朱熹集》,卷59,第3067页。“未尝不同”的理即是宇宙的本体,其“不能不异”的理就是事物的“则”。各个万物都具有本体之理与规律之理的两重属性。对于事物的规律之理,人们只能顺应,不能违背,“固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4,第61页。。他还说:“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金之从革,土之稼穑都是性,都有理。人若用之,又著顺它理,始得,若把金来削做木用,把木来熔做金用,便无此理。”同上,卷18,第2484页。

从上述可知,“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是仁义礼智的总称,又是物则(即事物的规律)。朱熹在其理一元论的前提下,构建了道德伦理的形上学,使道德教育具有了本体论的依据。

(二)朱熹以心性论为基础,强调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为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

朱熹的心性论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他以“理”、“气”为逻辑起点,对人的心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朱熹说:“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论天命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朱熹集》,卷56,第2872页。他认为,天理为人所禀受,安顿在人身上,就是所谓天命之性,其内涵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它是至善的;气质之性在道德内涵上既包括道德理性,又包括感性欲求,是天理和人欲的综合体。现实中的人性总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统一。天地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本质,气质之性则是作为个人特殊本性,是普遍本性在个体上的特殊表现形式。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即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即气禀之性)。其“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强调人可改变气质,即通过道德修养,纠正气质之偏,复其性善之本,实现道德教化任务。他在给宁宗皇帝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弊,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册,第692页。可见,朱熹对道德修养功夫的重视,其性气关系理论最终是为道德修养作论证的。

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心统性情”说。他认为,“心”是认识和道德意识的主体,无论是人的知觉思维,还是行为活动,都是在心的支配下实现的。“心统性情”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心兼性情,指的是心兼动静、体用、已发、未发,即把性情各自的属性都涵摄于心中;二是心主宰性情,即心统御管摄性与情,人的理智之心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情感是具有把握和控制能力的。朱熹主张把未发已发、存养与省察结合起来,即通过心的主宰,把性与情统一起来。他说:“未发已发,只是一件功夫,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62,第1514页。强调心主宰性情两端,把平时(静、体、未发)的道德修养与遇事(动、用、已发)按道德原则办事,互相沟通,使之均不离心的统御。在这里,朱熹强调必须发挥理智之心的主观能动性,以认识和保持内在的道德理性。

朱熹还从人的知觉之心按其知觉的来源和内容不同,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他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78,第2009页。道心,即指以义理为内容的与天理有关的心,仁义礼智之义理为善,道心亦为善;人心,即指原于耳目之欲的心,人生有欲,饥食渴饮“圣人不能无”同上,第2011页。,“人心”有“可为善,可为不善”《朱文公文集》,卷74,第2013页。。因而,朱熹主张人心需要用道心加以限制,才能避免人欲横流,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心”服从于“道心”。朱熹的“心性论”强调了人是性气结合的产物,通过道德修养,可纠正气质之偏,复其性善之本。同时,朱熹主张心统性情,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了人人都有培养、教育而成为圣贤人格的可能。这种从先天“气质之性”到后天“变化气质”的教育培养,充分表明了教化成善的可能性。这就为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提供了哲学的理论依据。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展开

朱熹在其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认为,宇宙的本体的“理”乃是至善无恶的。换句话说,“至善”乃是世界本源的存在状态,这不仅为他的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也为其道德教育理论的展开提供了一条中心线索,因而朱熹的整个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始终围绕对“至善”的追求而展开的。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突出了伦理本位,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并为此提供了系统的明确的方法论。出于其政治上“内圣外王”的理想,他将这种修养的过程归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递进过程,而其中最根本和核心的是修身。这是朱熹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特色。他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外在道德教育到内在的道德自觉,这也是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主体价值所在。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展开做些分析。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