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序 中国报业集团的前景仍可期待

发布日期:2018-05-27

序  中国报业集团的前景仍可期待

祝晓虎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的交融日益紧密,文化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而且是重要的产业群,从而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动漫、会展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在让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享受审美、休闲娱乐的同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相比,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在文化产业的理念、经营管理和实际运作等方面,我们还是了解得不深,认识得不够。应该说,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操作水平还处于探索阶段。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门类,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业近年来面临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颠覆了人们数百年来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电子终端成为人们阅读的“新型武器”。新闻资讯在这个时代仍然重要,只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路径已经与往日大相径庭。

所以“报纸该往何处去”讨论一直没有停歇,作为中国传媒业的“大鳄”,众多报业集团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中国纸媒的方向所在。走与互联网融合之路——这几乎是没有争论的答案。全国的报业集团几乎都希望自己在与互联网的拥抱中有所建树,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即便如此,媒介融合的大方向毋庸置疑。

也有一些报业集团的盈利渠道比较特殊,比如通过房地产、酒店经营、开辟旅游产业等方式,当然,这些渠道对某些集团的经营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毕竟与报业集团的本行相去甚远。

所以,在报业集团产业多元化已成共识的情况下,思考多元化的范畴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报业与出版、广播电视、广告等行业的密切相关性而言,报业集团与文化产业的其他门类相互渗透应该更有优势,也更有盈利的空间和可能性。从近些年来操作上较为成功的一些报业集团看,也的确如此。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一些新型行业的发展方面一马当先,北青传媒在广告、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尝试也值得赞赏。

正是出于以上的思考,鲍丹禾博士写作了《中国报业集团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一书。

我与丹禾认识多年,他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就读硕士,在校期间就发表了很多新闻作品;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都市报的标杆之一——北京青年报工作,在繁忙的编采工作之余,仍然不忘学习、求索,并于200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毕业后,考虑到将自己所熟悉的报业采编、经营发展与正在蓬勃兴起、呈朝阳之势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相结合,又申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结合自己的考察和思索,在国内新闻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在本书中,既有作者对报业集团转型的一般规律的分析,也有对一些特殊规律的探索;既肯定了报业转向互联网或者一些新型纸媒成功的做法,同时也对报业与文化产业内部的其他门类相融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研究。为了让这本书内容更饱满,更生动,丹禾采访了多位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取得了不少一手材料,让此书更具说服力。

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社会学科,从事新闻业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丹禾的研究涵盖了与报业相关的影视制作、广告、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园、游戏、旅游等门类,实践操作性强,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报业盈利途径,想必会给尚在观望阶段的纸质媒体提供一定的借鉴。

该书还创造性地将一些社会学概念引入,让文稿的理论性有所增强。

希望今后丹禾在工作之余,不改初衷,坚持新闻理想,不放弃对业界重要问题的思考,形成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能够更多地借鉴国外一些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经验,为中国报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

中国报业发展虽然正在经历低谷,但仍不乏活力和机遇,这种活力和机遇需要诸多的学者和新闻实践者投入其中,去发现、去激活、去创造,这是每个纸媒从业者的愿望,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是为序。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新闻战线》杂志主编)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